1:
云门、中府用三棱针点刺治喉痧。董氏针灸在胸部有一组『十二猴穴』,将其放血是治疗猴痧的特效穴(伤寒、重感冒、霍乱均可能会引起猴痧)。而云门、中府穴是很接近十二猴穴的,故董氏针灸临床经验发现,云门中府可治疗猴痧。
2:
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3:
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的指导原则,经渠穴除了治疗手腕处疾病外,经验上亦为治疗足内踝部位扭伤疼痛或痛风性关节炎的特效穴之一。
4:
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治疗小腿内侧接近内踝地方疼痛,经渠是临床特效穴。
5:
《内经》言:鱼青则胃中寒,鱼赤则胃中热。临床观察,便秘者常在鱼际部位发赤;大便溏湿者,鱼际辄有暗青色浮起;如患肠炎,腹泻严重,则更能见及青筋暴起,观察鱼际,对于临床诊断。实有相当帮助,这也是董氏针灸独特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6:
鱼际既能帮助于胃寒、胃热之诊断,对于胃炎及久年胃病及大便溏湿当亦有其治疗功效,这是因为肺经起于中焦(中脘附近)并且向下连络大肠的缘故。并且鱼际穴能行胃出肠道,不令湿土克肾水。而且肾主二便。
7:
董氏针灸董公景昌常用二间穴治腰痛,左治右,右治左,甚效。
8:
二间穴的附近有董氏针灸的八关一穴。
9:
三间为大肠经兪穴,对于大肠经络之痛证甚有疗效,董氏针灸董景昌先生的奇穴大白穴与三间穴相近,董公常用大白穴以毫针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10:
董氏针灸的「大白穴」,位于手背大拇指与食指叉骨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之间,且位于「合谷穴」外之骨边。
11:
董氏针灸的「灵骨穴」位于在手背虎口、拇指与食指叉骨间,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1寸。
12:
董氏针灸的「灵骨穴」、「大白穴」与十四经络的「合谷穴」,三者恰好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临床上,三针同扎,就形成董氏针灸所谓的指挥针法,其功效远远超过单纯使用「灵骨穴」、「大白穴」或「合谷穴」。凡是属于气滞血淤之重病、怪症均有奇效。
13:
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阳溪配灵骨穴,治腰痛效果甚。
14:临床上,足踝扭伤,取手部之阳溪穴针刺,常会有显着的疗效。此即是董氏针灸的对应针法,乃是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S型
之相应部位取穴法,可采用直刺或斜刺。
15.:
阳溪、阳池、阳谷这三个手腕背侧的穴位,刚好可以和商丘(脾经),解溪(胃经),丘墟(胆经)这三个脚背上的穴位相对应,临床上对于急症扭伤的病人,取其对应部位治疗,效果很好。
16:
董师景昌之火腑海穴与手三里穴相近,火腑海穴常用为补益要穴,可治贫血、头昏、眼花、腿酸、疲劳过度等。功效与足三里相近。
17:
肩关节周围炎及肩凝不举(又称五十肩),一般均取用肩部穴位,效果虽有,但近年来,很多针灸文献报告采用条山穴(条口透承山),效果更佳。临床上杨维杰中医师对于肩凝病症,则可先在尺泽穴点刺或用泻针,然后对证施以毫针,如系上下不举,则针肾关穴(董氏奇穴)。如为左右转动不灵,则针足五金或外三关(均系董氏奇穴),均能立刻收效,迅速痊愈。
18:
肩髃、足三里可用于治疗乳房疾病。这与董氏针灸治疗乳癌所用穴道位置接近。
19:依照董氏针灸特有的人上病下取、下病上治、左右手足对应与S型相应部位取穴法,在「肩髃穴配合曲池穴」针刺,可以立即缓解坐骨神经痛的病人之腰腿疼痛。因为大肠经是多气多血之经络,借着针刺此经之手法可以疏解病人由于气血不畅所致的酸痛。若能再配合循经取穴的方式进行针刺,则在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最大效果。
20:
治疗鼻炎以董氏奇穴「驷马穴」为主,加配「迎香」,效果更佳,比传统治疗鼻病穴道疗效有过之而无不及。
21:
治疗鼻流浊涕之鼻渊证,则以「迎香」配「木穴」(董氏奇穴),疗效甚佳。
22:
口歪眼斜即今日习称之颜面神轻麻痹,一般针灸家均惯用颊车、地仓、下关等穴,但是若是使用董氏针灸的刺络针法,配合十四经穴应用,往往能立收卓效,经过比较统计此种结合董氏针灸与传统针法较地仓、颊车之老式针法疗效为佳。董氏针灸认为颜面神经麻痹发生的时候,口腔内膜必定会出现瘀络,可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少许,再以毫针针刺上巨虚、足三里,采逆针方向,留针时间宜长(可达九十分钟以上),对于口眼喎斜患者,可迅收疗效。这是因为足三里为胃经之下合穴,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合穴,「治腑必取合穴」,而口唇适为胃经及大肠经环绕,因此,用此二穴并配合刺络治疗,能获卓效。
23:
董氏针灸董景昌医师,在临床上认为髀关可用来治疗感冒,有效。
24:
董氏针灸董景昌医师认为伏兔能治心脏相关病。这是因为伏兔相当接近董氏奇穴的通关穴与通山穴。〔补充:『通关穴』在大腿正中线之大腿骨上,距膝盖横纹正5寸。
『通山穴』在大腿正中线之大腿骨上,距膝盖横纹正七寸。
『伏兔穴』: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联机上,在膝髌上缘6寸〕。通关、通山、通天、通心、通灵五穴为董氏针灸治疗心脏疾病之最重要穴。对于全身血液循环有立即见效之功,可用于治疗狭心症特效、心脏病、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晕、眼花、心悸、胃病、四肢痛、脑贫血、膝盖痛。
25:
条口穴与董氏奇穴之四花中穴相近,点刺能治疗血压高。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急性肠胃炎、胸部发闷、肋膜炎、肺气肿。
26:丰隆穴与董氏奇穴四花外穴相近,在丰隆附近点刺对于血压高及坐骨神经痛,急性肠胃炎等均有特效,对于胁肋痛、胸胀、哮喘、肩臂痛、偏头痛、耳痛等亦均有卓效。
27:
根据董氏针灸对应针法上病下取之原则,对于手腕扭伤的病人,取解溪穴治疗效果,有特效。
28:
董氏针灸之『火菊穴』与『公孙穴』相近,火菊穴与十四经脾经之公孙穴相距五分。即在公孙穴后五分处,两穴位置不同,切勿混淆。『火连、火菊、火散』三穴为治脑瘤、脑膜炎之特效穴。并治脑神经衰弱症。也可用于治疗头脑昏胀、眼昏花、眼压过高致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脑瘤、脑膜炎手麻、高血压、腰痛。但注意孕妇禁针。
29:
临床上商丘穴与手腕之阳溪穴(太阳经)相应,凡手腕扭伤疼痛,应用『上病下取』原则,商丘穴具有缓解效果。
30:
董氏针灸之「人皇穴」与「三阴交穴」相近但不相同,董公景昌常用「人皇穴配用肾关、地皇」(均见董氏正经奇穴学)来治疗阳痿、早泄、遗精、滑经、糖尿病、小便出血,小便蛋白质多,肾脏炎,腰椎痛,颈项不适,头晕、手麻及失眠,夜里多梦等均有卓效。「人皇、肾关、地皇」这三穴合用称下三皇。
31:
董氏奇穴之天皇穴与阴陵泉穴相近但不相同,『天皇常配肾关』(也是董氏奇穴)治胃酸过多、反胃等,『天皇配复溜或三阴交』可治疗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多、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单用可治眉酸骨痛等。
32:
董氏针灸对于大腿中央内侧附近的穴位针法与传统十四经的古籍说法有着明显差异,除了主治不同之外,针刺深度也有不同。古书认为箕门穴禁针,现代说法也认为禁针或是不可深刺(3分即可);但是董氏针灸认为,大腿内侧中央的『箕门穴或是上三黄穴』,都可以深刺,可直刺一寸五分~三寸。
33:
董氏针灸董公景昌认为箕门可以治疗肝病,肝硬化、肝肿大。这是因为『箕门穴』与董氏针灸肝经的『明黄穴(膝盖上6寸)、木华穴(膝盖上7.5寸)、天黄穴(膝盖上9寸)』相近但不相同。木黄、其黄、明黄、天黄四穴除木黄外又称为上三黄穴。上三黄穴为治疗肝、胆及脾脏病变之特效穴。
34:
董氏针灸董公景昌认为十四经的『冲门、府舍』,可治疗治子宫瘤、心脏病之风湿病及全身无力。
35:
手腕或是踝部扭伤,灵道是局部取穴之一,可以取对侧手腕的灵道穴来治疗手腕扭伤,或是踝部交叉对侧的灵道穴来治疗踝部扭伤。
36:
后溪由于通于督脉,且督脉与神经之关系密切,针刺后溪对多汗亦有甚大疗效,后溪配合董氏奇穴之「木穴」治疗手汗,疗效尤佳。
.37:经验上,基于下病上取与相应部位的原则,对于对侧足外踝的扭伤治疗,用阳谷穴效果佳。
38:
肩贞对于肩凝症.临床上一般均采用肩贞、天宗、臑兪、肩髃‥‥等部穴位施针,虽然有效,依按经验似乎较远处针刺之效果仍差一筹,针董氏针灸奇穴『肾关,足五金』或条口透承山均有着效,如疼痛较甚,症状较重,辅以刺络,疗效尤佳。。
39:
董氏奇穴之马金水穴与颧髎穴相距0.4寸,用来治疗腰痛、肾脏及泌尿系统病变,效果极着。
.40:
董氏针灸董公景昌以『秩边、承扶』倒马针治疗瘰疬、扁桃腺瘤有卓效。临床上以秩边、承扶倒马应用,确有效验。
41:
董氏针灸董公景昌用委中穴来治疗痔疮,仅点刺出血少许,患者即觉轻松,再配以承山,数次即可全愈。
42:
治疗膝痛,尤其是久年膝痛,董氏针灸董公景昌,则以膏肓兪穴附近的董氏奇穴三金穴来点刺出血,当场即可减轻症状及疼痛,甚至一次即愈。三金穴分别为:『金斗、金吉、金陵』,位在第3、4、5椎外开3寸之处。相当于膀胱经的『魄户、膏肓、神堂穴』。三金穴点刺少许出血,治疗『膝盖关节炎疼痛』,有立竿见影之效,数年大疾往往治愈于霍然。而且左痛取左穴,右痛取右穴,两脚痛则双边取穴,其主治为膝关节疼痛。在临床上以三金穴穴点刺治疗膝痛,效果确实不同凡响。
43:
治疗膝痛,尤其是久年膝痛,根据董氏针灸董景昌的临床经验,可在膏肓兪穴点刺出血,当场即可减轻症状及疼痛,甚至一次即愈。
44:
基于相对应取穴的原则,太溪穴可治疗手腕阴面桡测的酸痛,例如:『阳溪治疗商丘,阳池治疗解溪,阳谷治疗丘墟』等处的酸痛。
45:
治疗膝痛,各家皆以膝部局部穴位如阳陵泉、阴陵泉、鹤顶、足三里等为主,根据董公景昌董氏针灸的理论,认为:『膝痛与心脏强弱有密切关系』,因此针内关以治膝痛,效果显着而迅速。
46.:
内关穴在治疗上,常常以间使与内关并用,这是董氏针灸强调的倒马针,放果更强。
47.:依经验,治疗上述各种气病,皆宜于内关捻针时,令病患深呼吸,以增强疗效,这种扎针特性穴位时,要患者将注意力活动到患部的治疗方法,就是董氏针灸强调的动气针法。
48:
根据董氏针灸左右手足对应针法的理论,通过接经作用,大陵穴亦为治疗脚跟痛之要穴。
49:一般传统针灸治疗鹅掌风乃是应用大陵、劳宫,其效果虽佳,但是运用董氏针灸在手指区域的穴道『木穴』,效果更佳,其疗效有过之而无不及。:木穴位于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内侧三分处。:鹅掌风:鹅掌风是指发生于指、趾间及掌跖部位皮肤的皮肤癣菌感染,又称为手癣、足癣、脚气。患者症状为:『患了手癣会常常感到瘙痒,手部皮肤还会出现丘疹、水疱、红斑和脱屑。初起为小片,随后损害逐渐扩大,界线清楚。时间长了,手部皮肤会变得粗糙、干燥、增厚,还可伴有皲裂和出血』。
50:董氏针灸临床经验上根据上下左右S型对应针法的原理,在足踝部的扭伤或胃经解溪穴附近的扭伤疼痛,阳池穴是极为有效的远部取穴之一。
51:支沟穴在董氏奇穴其门与其角之间,而其门,其角、其正三穴乃是董氏针灸治疗痔疮、便秘、下腹部发炎症之特效穴。
52
治疗脚腕及脚背痛,丘墟确有卓效,唯采取选穴,结合董氏针灸的动气针法效果更佳。但在治疗脚腕、脚背上,临床上也可使用董氏奇穴的『五虎穴』来治疗,不但可立止疼痛,对于脚趾痛也有特效。
邱雅昌董氏奇穴位失音穴讲解视频
53:
若是根据董氏针灸的上下左右S型对应针法,左手合谷穴刚好对应到右手太冲穴,所以在临床上,若左手合谷处的无力或虎口的酸痛等,可针刺对侧右脚的太冲穴来治疗。这是应用在:『脚背酸痛、虎口酸痛、针刺合谷后遗症』等症状的缓解上。也因为太冲与合谷在型态学上的正对应关系,而且再加上它们分别是阴经与阳经的原穴,所以古来的『开四关穴』(双侧合谷与太冲),即可『活血化瘀、理气行气』,治疗肝阳头痛(降低血压)、头晕目眩、失眠、癫痫以及思想不集中等均有卓效。
55:
风府穴与董氏奇穴的总枢穴位置相近,但不相同,总枢治疗呕吐点次出血少许,极有效验,对六腑不安(烦躁欲呕)亦有特效。
56:
『天府配侠白穴』治心经之坐骨神经痛。这是因为天府与侠白所在位置与董氏针灸的上曲、下曲穴相近,它们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特效针。若从古典针灸原理来解释也是通的,因为肺经属金,肾与膀胱经属水,金可生水,坐骨神经痛常伤膀胱经与肾经且病久必虚,可藉其强壮方式来达到治疗效果。
57:
天府与侠白位在手臂阴面,与大腿后侧殷门部位约略相应。
58在咳嗽的治疗方面:
不论新起或久病,均可先针水金或水通穴(董氏奇穴的头面部穴位),然后运用一日四时分刺法分刺肺经各穴,例如在在早晨,则可针肺经荥穴「鱼际」,在中午,则可针肺经兪穴太渊,在傍晚可针肺经合穴尺泽。在深夜则刺肺经井穴少商,通常新起咳嗽均一二次即可痊愈。陈年痼疾,亦仅数次,即可痊愈。
59
在气喘的治疗方面,尺泽尤为特效穴道,施治时可先在尺泽及委中以三稜针点刺出血,然后再针水金或水通穴,能使病情顿然减轻,并逐次显著转好。杨维杰医师曾在民国六十五年夏天在XXX医院指导临床期间,亦曾遭遇数位气喘病例,运用上法治疗,非但病者自觉轻松许多,即当时在旁之医师运用听诊器诊断,亦能察觉病情之改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