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四川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情况。数据显示,四川全省常住人口共.5万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8万人相比,常住人口增加.7万人,增长4.05%。成都市的常住人口首次突破万大关,达到.8万人。
四川全省常住人口共.5万人
人口总量方面,四川全省常住人口共.5万人,与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8万人相比,常住人口增加.7万人,增长4.05%,年平均增长率为0.4%。全省常住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五位,占全国人口比重5.93%。数据表明,十年来,我省常住人口保持了平稳增长态势,这与我省经济持续加快发展,保持全国经济大省的地位密不可分。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
户别人口方面,全省共有家庭户.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万人;集体户.9万户,集体户人口为.2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1人,比年的2.95人减少0.4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受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居增加、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等因素的影响。
成都常住人口突破万大关
区域分布上,21个市(州)中,成都市的常住人口突破万大关,达到.8万人。其余市(州)常住人口都在万人以下。
其中,常住人口在万人至万人之间的市(州)有2个,分别是南充市和达州市;常住人口在万人至万人之间的市(州)有8个,分别是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泸州市、德阳市、广安市、乐山市和内江市;常住人口在万人至万人之间的市(州)有9个,分别是眉山市、遂宁市、巴中市、自贡市、资阳市、广元市、雅安市、攀枝花市和甘孜州。
分五大经济区看,成都平原经济区常住人口为.5万人,占50.12%;川南经济区常住人口为7.3万人,占17.3%;川东北经济区常住人口为.6万人,占23.02%;攀西经济区常住人口为.1万人,占7.25%;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常住人口为万人,占2.31%。数据表明,十年间全省人口进一步向成都聚集。从市(州)数据来看,人口向中心城区聚集的趋势较为明显。
性别构成方面,全省男性人口为万人,占50.54%;女性人口为.5万人,占49.46%。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9,比全国低2.88,比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0.95。初步分析,全省人口性别比受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居多、女性老龄人口比重大以及四川“男女平等”思想进一步深入人心等因素影响较大。
年龄构成方面,全省0—14岁人口为.1万人,占16.1%;15—59岁人口为万人,占62.19%;60岁及以上人口为.4万人,占21.7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8万人,占16.93%)。与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下降0.87个百分点、下降4.54个百分点、上升5.41个百分点。数据表明,“一老一小”问题将对全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带来挑战。
教育程度方面,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万人。与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人上升为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8.35年提高至9.24年,文盲率由5.44%下降为3.98%。数据表明,十年来全省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城乡人口方面,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6.7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9万人,占43.27%。与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4万人,乡村人口减少.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5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全省人口的加速流动、城乡深度融合、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等极大地促进了全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流动人口方面,全省人户分离人口为.3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5万人,流动人口为.9万人,跨省流入人口为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8万人。十年来跨省流入人口增加.1万人。数据表明,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
四川省统计局介绍,此次四川全省共划分普查区3.5万个、普查小区44.3万个,完成了万个建筑物的标绘工作。近60万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对全省.8万户、超1.3亿登记人口进行了全面普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实时直接上报数据,首次把普查对象的身份证号码列入普查内容,首次实现普查对象通过扫描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shenjingtongazz.com/zgsjt/8293.html